这两天,家住万航渡路1425号的张先生,终于舒了一口气。小区对面一个“扰民”废品回收站,在屡遭投诉举报后,终于拆除了。
可同样这件事,对长宁区和“新锦华”来说,可不是好消息——拆掉的实际是个废品“交投站”,即中转站,是“再生资源回收体系”建设中的重要一环。
为了改变本市资源回收行业散、小、乱的现状,两年前,结合创新社会管理,长宁区率先试点建立了资源回收体系。可两年来,试点屡屡受阻,中间环节回收亭、交投站的设置规划难以落地。资源回收体系的试点,到底何去何从?
被误解的“违法建筑”
采访者日前来到了万航渡路1425号小区。张先生反映的废品回收站,原本位于小区正对面紧挨马路的一块三角形狭长状、面积约500平方米的空地上。如今,空地已被临时围墙圈了起来,从缝隙中看进去,地上零星散落着各种垃圾。
不过,五六个月前,这里不太平。张先生说:当时,空地上用钢材支架搭起了大棚,棚内划分了几个区域,用于堆放不同类别的废旧物资。每天,载满一车车废品的三轮车不断驶来,卸货、称重、出售;分拣整理后,又被卡车运往别处。装卸货尤其是装卸废旧金属带来的巨大噪声,让小区居民不胜其扰;而频繁往来的进出车辆,令本就狭窄的万航渡路更显拥堵。
居民的直觉认为,这简易棚子一定是“违法建筑”,于是投诉至相关部门。但随后调查发现,并非如此。此处的废品回收站,为九华集团所属“新锦华”设立,属废品“交投站”,用于中转社区收废人员收来的废品。选址此处,是因为这里正好是改造尚未完成的拆迁基地,处于闲置状态。因此,“新锦华”与长宁区有关部门签约,临时租用。建造大棚,正是为了减少噪音与粉尘的污染。
但居民们不“买账”。随后,尽管废品回收站采取了诸多减少影响的措施,还是遭居民反复投诉。由于得不到居民的理解,9月底,“新锦华”主动将交投站拆除。
体系就此“断”了一环
记者随后从“新锦华”了解到,决定拆除该交投站,是出于为居民着想,遵守“收废不扰民”的承诺。但实际上,关闭交投站带来的影响,远非损失十几万元大棚搭建费那么简单。
当初建设这个交投站,是长宁区推进建设“再生资源回收体系”的一项举措。长宁区是上海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建设示范区,相关工作早在2012年已启动,并由“新锦华”具体实施。所谓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,即废旧物资从居民家中到回收企业,中间应有点、站、场、网、园等各个环节。居民能直接接触到的,是社区的“交投点”,如固定的回收亭,如设立在社区、机关事业单位的回收点等等。废旧物资交由交投点,随后集中至交投站,再一步步向上流转。为了建设这一体系,“新锦华”还收编了近300名收废“游击队员”。
显然,从点至站,距离不宜过远。在万航渡路设立交投站,可覆盖周围华阳、江苏、新华等几个人口稠密社区。如今,拆除交投站,意味着在这个区域,资源回收体系链断了。“新锦华”称,这将导致收废价格被个体经营者压低,大量废旧物资无法进入回收系统,无法被规模化加工处置。
在万航渡路附近,记者正巧遇上了正在理货的废品回收者李师傅,他告诉记者,之前,他每天收到的废品,都送到交投站里。现交投站被拆,“只能给一些个体经营户,三轮车骑到哪,送到哪。”为何不送其他交投站?“三轮车骑过去,太远了!”
“中转”问题成最大瓶颈
李师傅说得没错,长宁区目前仅余的两个交投站,地理位置场处于外环两侧,偌大的长宁区,仅凭这两个交投站,无异于杯水车薪,无法实现对区域内再生资源的中转。
据“新锦华”介绍,两年多来,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的建设,确实难度颇大。其中最为困难的,莫过于“最后1公里”的打通,即交投点、交投站等回收终端的建设,实现废品的中转;而建设占地面积较大的交投站,更是难上加难。据称,资源回收行业利润不高,又要面临许多个体经营户的恶性竞争,租赁正规场地用作中转仓储不现实;加上寸土寸金,因此只能选择临时场地来建设。可临时场地稳定性差不说,交投站就像垃圾箱房、公交车站等诸多公共设施一样,难以获得一致认可。挨着哪,哪里的居民不乐意。
如何突破资源回收行业的这一瓶颈?采访中,“新锦华”称,已设想了一些措施。如考虑每两个街道新建一个固定回收站,面积不低于100平方米;选址可以考虑商场、办公楼宇、产业园区等等。如实在没有条件设立固定回收站,则采取流动货运车形式,实现每天的中转。待回收体系终端建立完善后,“新锦华”则考虑将在目前回收的再生资源品种上,再增加电子废弃物的回收。
“收破烂”背后的环保困惑
以前,我们常戏称收废品的人为“收破烂”的。如今,这行业有了个“高大上”的名称——再生物资回收。两个名称转换的背后,寓意着当我们将废旧物资交予收废人员时,意义不能简单等同于用废品换钱的利益驱动行为,而是在保护环境、支持环保发展循环经济。
但客观讲,社会对于环保的支持并不够,这也正是资源回收体系难以建立的原因之一。
百姓这头:每户市民都有需要为废旧物资找到环保的消化渠道,但当周遭出现“交投点”、“交投站”这样的处置场所时,却往往有抵触情绪。“悖论”如何解决?在收废企业科学选址的基础上,市民给予足够的谅解和支持也必不可少。
政府这头:中心城区土地资源相对紧缺,但废品产生量又很多。按照近年来的规定,废品回收点、站理应有规划上的考虑;但事实上,这些措施并未得到落实。在当前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和树立科学发展观的今天,政府理应在城市规划与支持回收行业发展之间寻找一个契合点。
绿色环保,不能仅仅只是口号。如何解决建立“再生资源回收体系”的困局,需要政府、企业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。
上海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网站